青海湖神秘的诵经者

青海湖神秘的诵经者

时间:11-06    点击:

黄昏前,我们到达青海湖西岸的年乃索麻村,住进了一户藏民的家庭旅馆中。虽然此前几天,我们或者忙于赶路,或者忙于找住处,或者在营地上彻夜被蚊子折腾得死去活来,没睡过一个囫囵觉,但在临睡前,我还是把手机闹铃又拨前了一个小时。这是考虑到青海湖与我所在的那座城市之间存在13个经度差。我不想因睡觉而耽误了年乃索麻村的日出。

 

年乃索麻村位于青海湖西岸一座小山的南侧,隶属于青海海西蒙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。当我们从天俊县顺道来到这里之前,一直拿它当天俊的属地。直到安顿着住下来之后,才发现了这个认识上的谬误。

 

乍看起来,这个村子的布局恰似一个微型的布达拉宫,坐北朝南,依山势而建,呈现十分明显的梯阶布局,但细看起来,除了与它毗邻的那座佛学院以外,整个村庄并无大型建筑,都是由一排排整齐的民居院落组成。正如我们在藏区多数地方所见,这个村落的建筑也是以白墙和朱砂顶为主调,重要的地方涂成金色,衬在高原上的蓝天绿地间,有庄重、圣洁之感。那座白塔,以及那条写在半山坡上的巨大的藏文六字真经,更是给这座宁静的村落填上了一重浓重的宗教感。


 

 
 

(年乃索麻村全景)


 

年乃索麻村后的山上也有玛尼堆和经幡,不过不像来路上所见的那么大,那么多,只在村后三个落差很大的高程点上有两三处分布。这座小山包的最高处,是一处有石堆和树枝搭成的“插箭台”,据说是用于祭祀小山神或小村神所用。这些类似的祭祀物,在进入青海蒙、藏少数民族地区以后随处可见,并不为奇,真正使年乃索麻村身后这座小山出彩的,是那些成百上千的红绸带,如旗帜一般地插满半山坡。就像一面向阳的墨绿色的山坡覆满了红色的小树林,十分抢眼。当夕阳西下时,柔和的余晖洒在山顶,顺带映红了那面绿山坡上的红色的“小树林”,暗影中静卧着那座幽静的年乃索麻村,颇有画意。我就是被这里的光色所感染,而将闹钟拨前一个小时的。至于这半山的饰物实有其宗教含义,或者仅仅只是一种景区装饰,所问到之人,均莫衷一是。直至本文落笔,我也没有找到权威的答案。

 

虽然我已经预先调整了手机定时,但那天早晨,我并不是来到年乃索麻村村前草地上的第一人。我仅仅比那座山包右后方升起的曙光早到了一会儿。那时,在那片因落在阴影中而十分昏暗的草坡上,除了那块雕有“沙光寺”字样的大石块以外,还有一个影子在影影绰绰地晃动着。起初,我以为那不过是一头小牦牛,但后来,那缓慢的、单一的、反复重复着的动作提醒了我,那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,一位赶在日出之前就来到这里的参拜者。他(她)远远的站在那片倾斜的草地上,面向年乃索麻村的方向,腰身微欠,双手合十,先将合十的双手高高地伸向头顶的天空,然后缓缓地落在胸前,低下头来,口中默诵着什么,浑浊的声音在黎明前的微风中衰减为一串时隐时现的咕哝。然后,以一个双手前伸、五体投地的俯卧来结束这一小节动作。接着,他又站起身来,双手合十,举过头顶,去重复下一个周期的动作。那天早晨,从我来到这片昏暗的草地之前直到日上三竿,他一直如此这般地重复着他的祈祷,神色庄重,动作认真,没有一刻停歇。而我,出于一种自觉的尊重,没有去接近他。我只是远远地踱步在白塔附近,将自己化作一个早起呼吸新鲜空气的游人,有心无心地看着那个渐趋清晰的暗影做他自己的事情。

 

后来,当一缕刀锋般的晨光越过山脊,照亮那片原本昏暗的草地时,我终于辨认出,“他”,其实是个身着深色藏袍的老年妇女。那件肥大的、长及脚踝的藏袍,以及藏人宽大的骨架,竟使我误以为那是一位身着紫红僧裙,外披紫红披单的喇嘛。

 

有那么一阵子,当阳光逆射,勾勒出年乃索麻村错落的屋脊,也勾勒出这位藏族老妇人头上的缕缕银丝时,我有一种由衷的冲动,想构思一幅以老妇人的背影为主体,以年乃索麻村以及它身后的经幡、插箭台以及玛尼堆为背景的照片。那时,柔和的光线、静静的村落、飘拂的经幡以及白发祈祷者的背影,都恰如其分地表达着一种虔诚的宗教气氛。但是,出于一种担忧,我始终没有走近她,直到她迈着她那高原牧民所特有的、略带摇晃的步伐离开那里时,我也没有触动我的相机。但那幅构思中的图景,却久久地刻印在我心中。

 

据说,在藏传佛教中,嗡嘛呢呗美吽的六字真经是诸佛慈悲智慧的音声显现,具有医治所有的烦恼、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的力量。但如果你不能正确专注地持诵,它就无法完全发挥效用。如同一块沾满灰尘的金子,其光泽就难以被放射。所以,藏人在诵经时,通常不会被身体的感觉、自身的妄想以及身外事物的诱惑所分心。在后来观察过八廓街以后,我对此几乎深信不疑。如此说来,在年乃索麻村的那个早上,我的隐忧也许是多余的。但事后回想起来,虽然失去了一次拍片的机会,我却并不后悔。


 

(位于年乃索麻村一侧的佛学院)

深圳国旅相关推荐:青海旅游 青海湖旅游

 
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